日常生活中的3种反直觉彩色陷阱
绝大部分人天生就具有可以感受红、绿、蓝的三种视锥细胞,可以体会到色彩缤纷的世界。
较多的资料认为猫、狗只能识别蓝、绿两种,实际上很多哺乳动物都是如此。
一般认为蝴蝶可以识别五种(也有部分资料认为是四种),算是比较优秀的。
但是再秀也秀不过皮皮虾,这种经常“跟我们走”的神奇动物,普遍被认为具有十六种视锥细胞。
三种以上视锥细胞能观测到的世界怕是很难体会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色彩就能够共同体会吗?
不,每个人眼里的色彩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对色彩的认知是一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最初的时候,由外界对所识别的光学信号进行定义,再之后,对外界信号进行主观定义产生结论。
在上图中,人会本能的判定光源颜色进行还原或对比,在被设定的答案诱导下因个体差异产生不同的答案。与此类似的,在不同底板上的相同颜色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同样的,网上购物时一般可以认为,穿红衣服的照片如果皮肤很白大抵是修饰过的,实际衣服颜色会比照片上更深。
基于光的本质,波长较长的光会带来扩张感和迫近感,反之亦然。因此对于色块的大小及距离的判断有时会产生误差。
同样原理而不可避免的,纯度高的色块会带来不适感,是不加滤镜就很难驾驭的颜色,也不适合家装。
“别人穿起来很好看”的纯色服装有时并不是因为颜值差距的。
色彩语义很多时候并不是通用的
一般而言,提到色彩,可能会说:
红色代表热情,橘色引导味觉(香、甜并且还有点酸),蓝色会表现冷静与理智,墨绿色则一般用于阴邪强大的角色(比如Loki)。
但实际上我们对色彩的感觉一部分来源于教育(广义上的),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对既有信息的分析形成的推理错觉(事后诸葛)。
当然颜色本身作为视觉要素的一部分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也会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联觉现象,这可以在另一种角度表述色彩对人感受的影响。
所以个人色彩语义往往只具有同文化环境的普适性。
色彩心理学在日常接触的一切产品及人造环境中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比如装扮的“三色原则”,或者促使放松的粉红色光。使用恰当的话,排除美学上的作用,还可以影响人的体感温度、湿度、重量、强度和人体的激素水平。
合理的运用色彩,一定能使未来变得更美好吧。
精彩回顾
文案:梅宇
排版:梅宇
审校:候莞凌
图片来自网络